□韓 莉
早上被“扁鵲”說,中午被“李白”說,下午被“祖沖之”說,晚上沒睡著還要被“李時珍”說……最近,在AI(人工智能)加持下,教科書上的人物插圖好像都“活”了。各行各業(yè)的“老祖宗”紛紛化身“暴躁哥”“暴躁姐”,以情緒化的表達發(fā)出靈魂拷問,那句“回答我”火爆出圈。知識就這樣“以暴躁的方式進入腦子”。在一幀幀的視頻里,AI化的古人們以回應網(wǎng)友質(zhì)疑的方式講述自己。(據(jù)3月25日北京日報客戶端報道)
被吐槽天天只會“賣慘”寫詩,“杜甫”在屏幕里當面質(zhì)問:“如果是你,在安史之亂里逃難三年,手機被搶,WiFi全斷,你不emo(憂郁)。炕卮鹞!”那邊,“李時珍”看不慣現(xiàn)代年輕人的生活習慣上來就懟:“保溫杯里泡枸杞還要加冰美式,白天喝生椰拿鐵來續(xù)命,晚上吃褪黑素強行關機,擱這兒玩人體‘重啟’呢?回答我!”還有“唐伯虎”在線回懟“不務正業(yè)”,“秦始皇”“唐太宗”互爭“千古一帝”……
這些原本長著“嚴肅臉”的歷史人物帶著“保你一問一個不吱聲”的氣勢穿越而來,有理有據(jù)有脾氣地訓人沒商量,網(wǎng)友們被一句一個“回答我”嚇得一激靈又一激靈,但是挨訓之余紛紛表示非但不覺得惱火,反而有種“8G沖浪連上古代WiFi”的流暢感,感覺知識強力入腦,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讓人驚喜得很。
“老祖宗”不端著,主打一個反差萌;小字輩們不抗拒,學歷史于無形,千百年時光隧道兩端的人瞬間實現(xiàn)了“一鍵直達”,這一切不得不感謝AI的強大助力。破次元壁的古今互動,有問有答的情緒互通,讓原本遙不可及的“紙片人”,從故紙堆中立體鮮活地走出來,他們說著網(wǎng)言網(wǎng)語,用著當下熱梗,風趣奔放又時尚,言談間讓晦澀的知識也有趣起來,此種新玩法讓人感覺親切有梗,接受無障礙。
而能讓個性十足的Z世代年輕人挨訓都愿意,還因為新媒體語境下,創(chuàng)作者們對于屏幕內(nèi)外“人”的感受的關注與尊重,在這一句句“回答我”背后,是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大量知識儲備,是對眾網(wǎng)友所思所想所愛的深度了解,也是對如何給足情緒價值下足的功夫、做足的功課。“‘本主’的聲聲怒問絲毫沒讓我覺得不舒服,還產(chǎn)生出因為自己沒學好歷史而誤解人家的心疼與心虛,你說這是咋回事?”網(wǎng)友的自我反思,則讓人意識到,以新鮮幽默的方式做科普,降低的是公眾接觸歷史的門檻,這種“小心思”“巧心思”不妨多用一些。
就連很多官方賬號也紛紛下場二創(chuàng)接住了“回答我”帶來的網(wǎng)絡熱度。有消防官號用此方式,回應“消防宣傳有什么用”“消防科普視頻看沒看”;也有警方官號回應“護照被畫能不能出境”“騎鬼火能不能翹頭”;還有文旅官號用“回答我”挑戰(zhàn)宣傳當?shù)鼐包c。此熱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正體現(xiàn)了受眾的閱讀期待,以及各方人士對于傳播傳統(tǒng)文化的自覺與熱情。
但是凡事無絕對,傳播規(guī)律告訴我們,再熱的梗終有涼下來的一天,當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(yǎng)良莠不齊的人全員去熱衷同一個“上頭產(chǎn)品”的時候,往往就是需要格外謹慎的時候,以防一不小心就會出現(xiàn)過猶不及的“玩過火”,或淪為審美疲勞下場的“玩膩了”。
更要勁的是,這看似“老祖宗”發(fā)出的“靈魂拷問”,其實是年輕網(wǎng)友的所思所好,不過是換個古裝皮膚而已,相對早已被大眾普遍接受的古人形象而言,“戲說”不足則無趣,“戲說”太過則易惹爭議。反差感雖妙,但割裂感糟糕,玩梗必須把握好分寸,尊重歷史的基調(diào),切忌調(diào)侃過度,形成認知誤導;更不能只顧吸引眼球,讓這些歷史名人成為某些人宣泄情緒或兜售私貨的嘴替,出現(xiàn)類似“林黛玉狂掃機關槍”“孫悟空狂飆摩托車”的魔改亂象。
那些留在歷史長河中的“頂流”,個個氣質(zhì)風格獨樹一幟,精神世界豐富闊達,遠非一個“咆哮體”便能一以論之!案呗暸瓎枴币埠,“苦口婆心”也罷,無論哪種形式的表達,歸根結(jié)底是想讓你對“老祖宗”們再多愛一點,對傳統(tǒng)文化再上心一些,只有在新技術(shù)上守邊界,在“心對話”上講真誠,才能真正讓熱度常在、流量長紅、答案時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