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袁 媛
近日,鎮(zhèn)江博物館迎來前所未有的游客潮。原來,這里正展出來自南京博物院等大館的30余件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,其中“小粉爐”吸引了眾多游客打卡。家門口的文物盛宴,讓文化惠民的老課題有了新解法。
這兩年,江蘇的博物館有點“忙不過來”。南京博物院預約系統(tǒng)常常開放即“秒空”,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日均接待量超1萬人次。旺盛的文化需求撞上有限的接待能力,預約難、排隊久、觀展擠的“甜蜜煩惱”隨之而來,冷熱不均的問題也愈加明顯。有的館一票難求,但也有的館門庭冷落,即便是雙休日、節(jié)假日,人氣也始終不旺。原因是多方面的,有的是展館主題較為專業(yè),參觀門檻較高;有的是展品吸引力不足,布展理念缺乏創(chuàng)新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缺乏一個讓人“必來”的理由。
既然熱門館承載能力有限,想來的游客進不來,那不妨換個思路,讓“爆款”的文物走出去,走近群眾身邊。好處很明顯,一來,讓愛好者“圓個夢”,無需搶票也能一睹熱門文物的“芳容”;二來,讓熱度“勻一勻”,在辦展交流中提升更多文博場所的人氣。這種“大館”帶“小館”的方式,正在江蘇掀起新一輪觀展熱潮。去年9月底起,江蘇推出“數(shù)見蘇韻·家門口看大展”環(huán)省行巡展活動,創(chuàng)新推出“珍貴文物+數(shù)字展+文創(chuàng)藝術(shù)”相結(jié)合的形式,讓所到之處皆成城市文化盛事。鎮(zhèn)江博物館正是受益者之一。
觀念一變天地寬。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,這個大學校,既要“教得好”,也要“教得多”�!敖痰煤谩保康氖俏牟﹫鏊嗑殐�(nèi)功,提高辦展策展服務能力;“教得多”,就要不斷拓展“文化半徑”,讓更多人享受到博物館文化的滋養(yǎng)。熱門博物館“破例”把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主動送下去,正是以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拓展博物館“文化半徑”的積極探索。
從更大的視野來看,讓文化服務突破時空邊界,將更有力地拓展博物館的“文化半徑”。有的博物館深挖新業(yè)態(tài),把歷史內(nèi)容打造成時尚單品,比如鳳冠冰箱貼、銅奔馬毛絨玩具、三星堆盲盒全網(wǎng)走紅,它們的“文化半徑”,已在地圖上畫了一個超大的“圈”。有的博物館乘著科技的風潮,用數(shù)字技術(shù)加持文化服務,比如江蘇在全國率先建設“云上博物”數(shù)字展示空間,讓人們隨時隨地可以領略精品文物風采。還有的博物館將文化功能與旅游、教育相融合,幫助青少年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,比如江蘇梳理文脈,建設“新四軍東進北上”“運載春秋”等文物主題游徑。這些,都是拓展博物館“文化半徑”的有效方式。
博物館的容量有上限,能量卻不可估量。向改革要辦法,向科技要答案,或許不久的將來,我們不必再糾結(jié)“看展難不難”,因為博物館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